嘉靖二十九年,嘉靖帝颁布一道旨意,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神位从太庙中迁走股票与配资,以便安放其皇后方氏的牌位。
此事在朝臣中引发巨大争议。需要说明的是,按照明朝规矩,若皇后先于皇帝离世,其神位须等到皇帝驾崩后才可移入太庙,与皇帝一同祭奠,称为“祔庙”。例如朱棣的徐皇后,她去世后过了整整十七年,朱棣也去世了,双方才得以正式合祀。
而且,明朝当中,只有当皇帝的正妻被废黜,正妻才能入庙祭祀,其他情况,不论皇帝非常喜爱的继位皇后,抑或是新皇帝的亲生母亲,都不具备入庙的资格,入庙祭祀是不被允许的。
这位方皇后并非嘉靖的元配,在她离世之际嘉靖依然在世,不论从哪个层面考量,都不应在嘉靖二十九年这个时刻入太庙祭祀。而且,为了让她能够入太庙,还必须将嘉靖某位祖先的神位从太庙中迁走。
大臣们自然纷纷反对。
嘉靖决心要办成此事,因此严厉斥责严嵩和徐阶,指责他们拘泥于文字形式,不考虑大局,即便让君主入庙祭祀,也视朕如同多余之人。
他为何如此执着?这并非由于他对方皇后情有独钟,一心想要为她争取应有的地位,而是因为,这同样属于嘉靖朝“大礼议”的范畴。
展开剩余88%01、“大礼议”的前因后果
正德十六年,三十一岁的明武宗朱厚照离世,未留子嗣,亦无同父兄弟继承皇位。他的堂弟朱厚熜登基,是为嘉靖皇帝,此人为后世所熟知。
嘉靖皇帝即位之后,朝廷内外就围绕着他是否可以称呼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父亲,引发了诸多纷扰和辩论,各方观点激烈交锋,持续不断。
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官员主张,嘉靖的生父仅是藩王身份,这皇位原本属于他的伯父明孝宗和堂兄朱厚照。依照宗法制度,父死子继、兄终弟及,嘉靖若要合法继承大统,就必须过继给明孝宗为子嗣。这样一来,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,便只能被视作他的叔父了。
嘉靖却觉得,明武宗没有儿子,明孝宗没有后代,他原本是朱元璋在《皇明祖训》里指定的第一位继承人,而且明武宗的遗书上清楚写着“依照次序继承”这八个字,何必非要过继给明孝宗。他的亲生父亲就是兴献王,这一点不能弄错。
这场激烈争论延续了三年时间,最后以嘉靖取得完胜而结束,他终于可以顺理成章地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父亲。不过,关于大礼的纷争虽然暂时平息,嘉靖为父母争取荣誉地位的过程,依然在继续。
嘉靖三年,只将父亲上谥号“皇考恭穆献皇帝”,此乃明朝帝王非典型旌表。其父朱祐杬,亦未被纳入宗庙祭祀。
当然,嘉靖还有着漫长的时间,一点一点为父亲争取名分。
往后数十年间,嘉靖逐步提升先帝的庙号等级,不断加增追封的文辞。朱祐杬最终的谥号长达十二字,称作“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”,这个长度与实际执掌过皇位的先帝们完全相同。同时将他的神主牌位迁入太庙供奉,并追尊庙号为睿宗。
朱祐杬的灵位在太庙里,位置比朱厚照这个当朝皇帝的牌位还要高。
然而,嘉靖仍有一个忧心事。明朝的太庙规定天子可立九庙,即太庙仅能容纳九位皇帝的名额,当第十位或更多皇帝离世且需入太庙时,与这些皇帝血缘联系疏远的先祖牌位就必须移走,安置到旁殿之中,此即所谓“祧”。
嘉靖清楚明白,父亲在太庙中的位置并非自己争取到的,缺乏足够的理由支撑。等到太庙的空位不够分配时,他父亲的灵位恐怕会被移走。
他要防患于未然,把这种可能性扼杀在萌芽里。
02、朱高炽的牌位为什么会被迁出太庙
嘉靖的顾虑并非空穴来风。明朝的太庙设有九座牌位,在嘉靖将父亲的灵位安放进去时,太庙中供奉的先帝依次为:明太祖朱元璋,明太宗朱棣,明仁宗朱高炽,明宣宗朱瞻基,明英宗朱祁镇,明宪宗朱见深,明孝宗朱佑樘,明武宗朱厚照,共计八位皇帝。
嘉靖的父亲朱祐杬升袝太庙之后,太庙的9个位置正好满了。
也就是说,在常规情况下,等到嘉靖皇帝驾崩之后,这九位先贤之中,必定有一位需要被移出太庙,以便为嘉靖皇帝让出祭祀的牌位。
这九个人里面,朱元璋是创建王朝的君主,朱棣的身份也与众不同,在明孝宗时期就已经被确立为永久祭祀的对象,嘉靖在为朱祐杬设立庙号之际,又将朱棣的庙号从明太宗更改为明成祖,从而再次巩固了他永久祭祀的地位
依照明朝从太庙迁走先帝的惯例,嘉靖皇帝离世之后,首先需要迁出的,就是明仁宗朱高炽。
不过,太庙之内另有一位从未登基、入庙仪式颇为尴尬的朱祐杬,他并未享受皇帝尊荣,嘉靖离世后,其继承者与朝臣很可能将朱祐杬迁出太庙,至于朱高炽的位置,则极有可能维持原状。
嘉靖可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,他为父亲争名分的努力白费。
方皇后的死,让嘉靖有了巩固父亲太庙地位的机会。
历代都遵循这样的规矩,当皇后先于皇帝离世时,必须等到皇帝驾崩,两者才能合葬于太庙,明朝也遵循这一惯例。比如朱棣的徐皇后,她比朱棣早去世了十七年,最终也是在他去世后,才与他一同入葬太庙。
但是,嘉靖却要打破这一惯例,要求让方皇后立刻升祔太庙。
长孙皇后离世后,被追封入太庙,这种做法虽不常见,但并无先例可循。唐太宗李世民,因对长孙皇后怀有深厚感情,便让她在生前便入太庙接受祭祀。明代宗朱祁钰,在杭皇后离世后,也让她提前入太庙,这当然是因为他当时处境微妙,希望借此方式加强自己在太庙中的地位。
嘉靖打算让方皇后提前入太庙,他的考虑是:方皇后入太庙后,太庙名额已满,势必得从太庙九位皇帝中有一位被迁出太庙。
终究死后也要商议此事,究竟是让明仁宗朱高炽移出太庙,还是把他父亲移出太庙,目前尚无定论。
他安排方皇后先行在太庙预留席位,群臣不可能在他面前主张将其生父移出祭祀名单,那样的话,移出的只能是朱高炽了,如此一来,他父亲在太庙的祭位就能更加安稳。
俗话说司马昭的用心显而易见。嘉靖希望方皇后尽早入庙安葬的意图为何,在场的资深官员们岂会不明白呢?
然而,官员们不敢在嘉靖面前鲁莽提出,要把朱祐杬而非朱高炽供奉于太庙。他们真正要阻拦的是方皇后提前入庙。只要方皇后不占据太庙名额,等到嘉靖去世,他们就能从容行事了。
他们抓住的漏洞,是方皇后并非嘉靖原配。
依照明代律例,倘若君主的首位配偶未被废黜,即便该位皇后没有子嗣且不受宠爱,能够与君主一同合葬于太庙的,仅限于这位原配。
嘉靖的正式妻子是陈皇后,而非方皇后。陈皇后并未遭废黜,即便嘉靖期望某位皇后能提前入太庙受祭,也理应是陈皇后,而非方皇后。
可是嘉靖对陈皇后极度厌恶,是绝不愿意看到陈皇后祔庙的。
对于官员们反对方皇后入庙的请求,嘉靖非常生气,严厉斥责:你们拘泥于繁文缛节,不考虑根本道理。虽然主持庙堂祭祀,但你们把我当作多余之人。
“闰位”指合法的皇位。嘉靖指责官员们不视他为合法的君主,官员们也不敢继续和嘉靖正面冲突。
嘉靖终于如愿以偿地使方皇后在太庙中为自己预留了位置,将朱高炽的牌位迁出了太庙,安放在侧殿之内,从而确保了父亲在太庙中的原有地位。
历史验证了嘉靖的担忧确有道理。据明代官方档案所载,嘉靖驾崩后,即刻就有官员上奏称:臣认为将献皇合祀于太庙,待到千万年后祭祀顺序难免会变动。若只专祀于世庙,则可保证亿万世都保持不变。恳请陛下命令朝廷大臣广泛考察慎重商议,务必寻求最恰当的方案。以此使献皇的灵魂得到安息,彰显先帝的至高孝道。
意思是,应该让新皇帝明穆宗把朱祐杬的神主从太庙之中撤下,然后放到先前嘉靖皇帝为朱祐杬建立的世庙那边去。
然而,嘉靖先前已在太庙预留了祭位,倘若挪动朱祐杬的灵位,太庙会因此多出一个空缺祭位,这样做并无必要,因此明穆宗最终没有批准。
等到明穆宗也离世之后,由于嘉靖年间已经有过将朱高炽而非朱祐杬祧出的先例,因此大臣们便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将朱瞻基祧出,没有再涉及朱祐杬。朱祐杬的牌位,一直持续在太庙中供奉,直至明朝终结。
倘若嘉靖未曾抢先在太庙预留席位,又强势将朱高炽的神主从太庙撤走,等到嘉靖驾崩之际,受此影响而被迫挪位的,很可能是朱祐杬。
你觉得是不是呢?
发布于:陕西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