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.前言
公元1517年,蒙古小王子伯颜猛可,率五万精锐骑兵南下入侵,明朝边境告急。
本应坐在金銮殿的皇帝,此时却在应州战场上。
他与士兵同吃同住,甚至亲手杀敌,最终大败蒙古军。
这位皇帝,就是明武宗朱厚照。
他在位十六年,既平定叛乱又打败蒙古,却因沉迷豹房、强抢民女等行为,被史书列为昏君典型。
但事实,真是如此吗?
展开剩余88%01.聪明太子,堕落皇帝
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。
作为嫡长子,他两岁便被立为皇太子,从小机智聪颖,学习能力极强。
骑马射箭、吹拉弹唱甚至梵文和阿拉伯文,他几乎一学就会,堪称天才少年。
然而这位聪明太子身边,却有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,人称“八虎”或“八党”。
为讨武宗欢乐,他们每天进献鹰犬、歌舞、角抵等戏,使东宫变成了“百戏场”。
1505年,十五岁的武宗即位,次年改元正德。
即位之初,他尚能保持节制,但很快就开始沉溺于逸乐,怠慢朝政。
大学士刘健曾上疏劝谏,要求武宗不要单骑驰驱出入宫禁,不要频幸监局泛舟海子,不要沉迷鹰犬弹射,不要纳办侍进献饮膳。
然而,这些劝谏收效甚微。
02.豹房秘事,荒淫无度
正德二年,朱厚照不顾朝臣反对,下令建造“豹房”。
这座特殊建筑,不仅圈养了大量奇禽异兽,更重要的是“圈养”了,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美女。
豹房成了武宗的淫乐场所,他从宫里的太监中遴选娈童作贴身随从,进行性娱乐活动。
在外出游幸活动中,他还四处搜罗娈童。
武宗并不满足于宫中的娱乐,他还在宣府建造了规模宏伟的“镇国府”,称之为“家里”。
在那里,他更加随心所欲,根本不用理会朝廷大臣们的劝谏。
史书记载,武宗经常在夜间带领一队亲信人马,在宣府的大街上游荡,“见高门大户,即驰入,或索其妇女”。
即使是人家的妻女,他也照夺不误,使得百姓怨声载道。
03.应州大捷,军事才能
正德十二年十月,蒙古鞑靼小王子率五万骑兵从榆林入犯。
武宗得知后,沉着应战,亲自指挥大同等地兵马。
武宗表现出了难得的军事天赋,他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,把蒙古兵引到狭窄的山道中,使其骑术不能施展,然后围而不打,耗费敌军实力,最后发起总攻。
在这场战斗中,武宗与士兵同甘共苦。
史书记载:“自宣府抵西陲,往返数千里,上乘马,腰弓矢,冲风雪,备历险厄,有司具辇以随,也不御。阉寺从者多病惫弗支,而上不以为劳也。”
这句话是说:从宣府到西部边疆,来来回回好几千里路。皇上骑着马,腰间挂着弓箭,顶着风雪,危险困难都经历过。官府专门准备了轿子跟着,皇上也不坐。那些跟着的太监,好多都累得不行,撑不住了,可皇上却一点都不觉得累。
应州一役,武宗甚至亲自上阵,在万军之中纵横驰骋。据记载,他还亲手杀敌一人,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。
最终,明军大败蒙古军,鞑靼小王子在二十余人保护下,才勉强逃脱。
这场胜利使得蒙古“后岁犯边,而不敢大入”,打出了几十年边境的和平。
04.平定叛乱,诛杀权宦
武宗在位期间,平定多次内乱。
他迅速平定了安化王的叛乱,巩固了西北边疆。
当宁王朱宸濠叛乱时,武宗自称“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”,率万余官兵南下“亲征”。
就在朱厚照南征途中,虽然王阳明已经实际平定了叛乱,但武宗的行动仍然起到了震慑作用。
他用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,未让当地百姓和经济受到过多损失。
武宗虽然宠信宦官,但关键时刻并不糊涂。
当他得知刘瑾等“八虎”宦官结党营私、排除异己、欲行不轨时,立刻果断下旨,亲自带兵抄了刘瑾的家,秒杀权宦,收回权力。
05.治理国家,矛盾政策
在经济方面,武宗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。
正德四年,面对边防军饷压力和国库空虚的情况,他下令整顿屯田,收缴历年江南欠款,并严查涉及国计民生的食盐贸易。
这些措施由太监刘瑾负责,查案中“见一个灭一个”,查出多年各级州府官员拖欠朝廷的烂账,严令一律归还。
经过整治,内库的银子充盈了,有效遏制了民间土地兼并,和官商勾结的现象。
武宗还多次赈灾免赋。正德元年五月,减杭州织造岁币,六月免陕西被灾税粮。
正德三年九月娠南充饥,十一月赈凤阳等地饥。
正德六年三月免江西、直隶、河南、山东等省“被寇州”县税粮一年。
06.个性解放,追求自由
朱厚照可能是一个被皇帝身份耽误的“自由灵魂”。
他一点也不留恋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紫禁城,而喜欢自己营建的两个小天地——豹房和在宣府的镇国府。
从正德二年入住,一直到正德十五年驾崩,他都住在豹房。
武宗想打破加在他身上的某些禁锢,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办事,即使这违背了历朝祖训和社会习惯,也在所不惜。
他废除尚寝官和文书房的内官,以减少对自己行动的限制。
经筵日讲他以各种借口逃脱,后来连早朝也不愿上了,为后来世宗、神宗的长期罢朝开了先河。
07.结语
明武宗为何在历史上声名狼藉?原因很复杂。
封建历史的笔杆子,掌握在文官集团手中。
文官们喜欢的皇帝是勤政、亲近文官、宽厚对下、从谏如流的,朱厚照显然不符合这个标准。
他重用宦官打压制衡文官集团,动不动就跑出去玩,甚至跑到对蒙古前线,和蒙古人打了一仗。
他率性直爽的性格,让文官集团很不适应。
《明史》是由清朝人编修的。清朝编修的前朝历史,难免会有贬低前朝的情况。
书中对武宗的描述未必全部真实,可能有夸大之处。
朱厚照没有子嗣,嘉靖皇帝只是他的堂弟。
嘉靖出于政治考量,和自身宗族世系旁出的身份,对朱厚照的历史定性也不怎么上心。
这也导致明武宗,在历史上“声名狼藉”。
发布于:江西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